top of page
搜尋

Piano noble? 貴族一定會彈鋼琴?

  • 作家相片: morphmonlo
    morphmonlo
  • 2022年8月5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巴黎街道上櫛比鱗次的住宅,體現一種秩序井然的美。十九世紀中葉,透過賽納省省長奧斯曼(G. E. Haussmann,1809 –1891)的巴黎改造計畫,將巴黎市街建設做了相當大程度的改變。擴大街道寬度,並將所有建築重新打造成風格一致但卻不致單調乏味的優雅形式。



一樓大多是多采多姿的櫥窗店面,通常會有一個夾層,二樓則是附加華麗陽台的樓層,三樓及四樓則搭配不那麼炫麗的陽台,開窗有時也不偌二樓來的寬敞與高聳。在在顯示二樓這個樓層是整棟建築最為尊貴之所在,在歐洲這樣的樓層稱為piano noble。


piano noble在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說法,德國也稱為piano nobile,字眼上明顯就是跟貴族有關,而法國稱為bel étage,是美麗的樓層的意思,義大利則稱為noble floor。

相信看到piano noble很多人都會以為跟鋼琴有關,其實piano在義大利語是指樓板、樓層,並不是鋼琴的意思,所以piano noble是貴族樓層而不是鋼琴貴族(何況鋼琴的發明年代晚於此種建築類型)。

當然,piano noble並非奧斯曼首創的,這種形式從早期文藝復興時期便已然出現,最早是王公貴族的宅邸宮殿,隨後才慢慢形成資產階級住宅仿效的對象。



首先,位於二樓的樓層,總會有裝飾華麗的陽台,早期為石雕,近代則常用裝飾繁複的鐵件,相對其他樓層的陽台便不那麼的精雕細琢。



這裡補充一下,歐洲旅遊時,對於國人來說,比較不習慣的是飯店的1F經常是指2F,因為以歐洲建築而言,我們習慣的1F對他們而言是GF(ground floor),所以他們的1F其實是我們認知的2F,而這個習慣也跟piano noble的緣由有關係,這個尊貴的樓層對於貴族來說才是意義上的1F,在此1F下方的GF是店面,或是僕人工作的場所,包括廚房、儲藏室等,而GF上方也經常設置夾層(mezzanine),讓piano noble樓層像是3F的高度。



也因此,實質上GF的外觀都比較粗曠,經常是粗鑿面的石材疊砌,稱為rustication,像是建築物基座,但並非尊貴的樓層。如下面這張佛羅倫斯的里卡迪宮,地面層的外觀採用了相當粗曠、未經雕琢的石材。



其次,此piano noble的樓高大多會比其他樓層來的高聳,從外觀很容易觀察出來,且其窗框周圍的雕飾亦比其他樓層來的講究奢華。也可想而知,貴族主人本身必然以此樓層作為臥室及接待賓客之所在,而家族其他成員則安排在其樓上的樓層。最重要的樓層選在此處,可避免地面層外在的干擾(如噪音、視線,這在城市中尤為重要),同時,在尚未有升降機的年代裡,這更是個可輕易到達的樓層。



此外,也可以隔絕來自地面土壤的潮氣,這在水都威尼斯更為明顯。



在義大利北部維琴察的piano noble。



而為了改善主人或是賓客通達piano noble需經過僕人工作的GF樓層,後來更發展出外部華麗的大樓梯直達piano noble,讓宮殿宅邸更顯奢華,這也在日後影響了許多飯店或甚至政府公共建築。向下面米開朗基羅設計位於羅馬的坎坡廣場元老宮建築。



而在容納其他家族成員的三、四或五樓之上,則有斜屋頂下的閣樓空間,採光通風的條件都遠不及樓下,便留給僕人居住使用。

所以,整個建築表達了尊卑的序列,最容易到達且仍保持一些隱蔽與區隔的piano noble,是整座建築的精華。下面是位於維琴察的Rotonda別墅。



凡爾賽宮,可以看到富麗堂皇的「鏡廳」所在的piano noble,其樓層的樓高與其他樓層的差距。還可以觀察其位於GF的rustication石材疊砌。



楓丹白露宮,於正面加入了尊貴的入口大樓梯。



南特布列塔尼公爵城堡 (Château des ducs de Bretagne)也有較為簡單的入口樓梯通達piano noble。



威尼斯許多宮殿宅邸均設置有piano noble,甚至配置了兩個piano noble樓層。



但在歐洲,piano noble並非普遍存在,以義大利而言,除了北部外,羅馬所在的中部,與亞平寧半島南部便相對較少(或是說沒有太過強調二樓的奢華感),東羅馬帝國領域與曾被伊斯蘭統治的西班牙更是不多,這些地區通常以水平布局而不是垂直配置去呈現階級關係。依德國學者Cord Meckseper的看法,piano noble主要出現在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德奧一帶)的範圍,是受到中世紀封建制度下諸多城堡中,一個稱為keep(塔樓,法文稱為donjon)的空間影響。



這個keep是一座城堡中位居高地的一棟堡壘建築,作為城堡防衛體系的最後一道關卡,換言之就是當其他城池都被攻克後,背水一戰之所在。



在這座塔樓中,一樓是武器或食物的儲藏空間,二樓以上則是領主的居住及發號司令的地方,這樣垂直布局的階層關係,便成為piano noble所仿效的方式。



也因此,早期具有piano noble的宮殿宅邸,大多位於封建制度盛行的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地區,之後才逐漸影響至其他地區。

位於法國聖瑪洛城堡的塔樓。



富傑城堡的塔樓遺跡,位於城堡的最高位置。



與前一篇所提oriel window一樣,很多建築的元素仿效自城堡元件,在中世紀,這些城堡扮演著的是地方領主所在與守護地區的神聖使命,也經常是建築與空間形式上的一種概念指導。


而從城堡啟發的宮廷宅邸piano noble型式,也影響了城市中住宅的垂直布局。當人口(尤其是需要點財富能力的資產階級)集聚於城市的過程中,長型街屋的型態成為共享街道的形式,這樣的街景也成為像是巴黎這樣的城市的主要面貌。一樓是店面,二樓則是屋主的居住空間,或許不像piano noble具有相當的華麗程度,但仍以最便利的位置當作主人的最佳樓層,三樓以上則是其他家族成員,狹小的屋頂一樣是僕人或是儲藏的空間。這樣的形態像極了台灣常見的透天厝,在垂直的各樓層中容納一個家庭的成員。



巴黎的宮殿建築、政府機關、民宅,隨處可見piano noble的型式,也無怪乎奧斯曼要以這樣的形式統整巴黎的建築,讓piano noble的層級規律在每棟建築的沿街面上呈現一致的節奏,形成巴黎城市的和諧基調。

但弔詭的是,巴黎這些奧斯曼住宅是將數個舊有的長型街屋,合併為更大基地的重建過程,此時,家庭的基本單元由垂直向(一棟一戶)轉而為水平向(一層一戶),然後,奧斯曼將piano noble的模式套用在新住宅建築中,形成多個家庭同時容納在同一個屋簷下,且二樓(歐洲模式的1F)仍為piano noble,也就是說二樓為最富有的家庭,並隨樓層遞加而富有程度遞減,最上方曼薩式斜屋頂閣樓成為相對最廉價的住宅單元。



如此多戶不同階層的家庭同住的情形,也體現奧斯曼希望成就一個新的公民社會關係。



從平面圖可以觀察街屋型態的一棟一戶,與奧斯曼建築一層一戶的型態差異。



更弔詭的是,在更接近現代的過程中,電梯的發明,讓原本最為便利的二樓piano noble價值性變低,因為四、五樓變得可以輕鬆地到達,且還可以欣賞到巴黎唯美的天際線與巴黎特有的藍灰色鋅屋頂(Zinc rooftops),反而變成最有價值的樓層。這種價值的轉變,應該是奧斯曼意想不到的吧!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