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兩種屋頂文化的鬥艷

  • 作家相片: morphmonlo
    morphmonlo
  • 2022年2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屋頂,是整個城鎮的節奏。屋面的斜率就是節奏變化的基礎。


氣候是最高明的建築師,眾所皆知,越北方的國度,屋頂的斜率越大,屋面越陡峭,以避免厚重的雪壓垮房屋,越往南方的屋頂,則斜度越趨平緩,可以減少午後太陽直射的比率。

以歐洲來說,地中海沿岸的地區,屋頂坡度都較為平緩,其角度約在30度以內,低矮的屋面在視覺上呈現較低矮的屋頂比例:而越過阿爾卑斯山的中北歐區域,則大致維持45度左右的角度,這樣的形態讓建築物看起來高聳而立體。




幾個在南歐的城鎮,如:義大利西恩那。



西班牙隆達



西班牙格拉那達



希臘科孚島



都可以發現屋面的坡度都很平緩,而越過阿爾卑斯山則呈現很不一樣的情形,例如:法國勒芒( Le Mans)。



德國羅騰堡(Rothenburg



英國Castle combe



捷克鐵契(Telč)



兩種氣候形成的屋頂角度差異非常明顯,而這屋頂也在時間演進下分別形成西方兩大建築型式的重要成分,即古典建築的山牆型式pediment與哥德建築的山牆型式wimperge。

最重要的古典建築型式之一就是山牆(pediment),希臘神廟建築的正面上方兩斜面即為屋頂的呈現。



而這樣的形象,成為整個西方古典建築的共通語彙,它不斷地出現在立面、門窗上緣,成為古典世界的代名詞。



而在阿爾卑斯山北方,高聳的屋頂面,讓屋面在整個建築的比例佔相當大的比重,也形成像hall church這樣的教堂樣式。



一般這種屋頂45度的斜度,如果底邊不變,然後將它抬高成60度時,其高度會變成原來的1.7倍(√3=1.732)。



而其實法國王室顯然就喜愛更加高聳的屋頂。例如:羅浮宮角樓Pavillon de Flore。



巴黎市政廳,幾座四坡落水的高聳屋頂十分吸睛。



香坡堡,去除那些繁瑣的裝飾(法蘭西斯一世希望這些裝飾能呈現像君士坦丁堡那樣的城市天際線),其實也是這種高聳的法式屋頂。



因此法國人發展出來的哥德教堂,也在在顯示其對於高聳空間或型式的喜好,像巴黎聖母院屋頂,其所呈現的便是這種60度的斜面看起來更加高聳。



博偉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



蘭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屋頂,其斜度更是超過60度。



從空照可看到顯著的屋頂坡度。




然後,這種高聳的尖屋頂,也像古典山牆(pediment)一樣,形成哥德建築的代表形象,這種語彙叫作wimperge,像是眉毛(wimperge在德文中就有睫毛的意思)一樣貼附在門窗開口的上方,也可以說是哥德建築中的山牆。下面這張蘭斯大教堂正面照片,可以觀察wimperge來自屋頂高聳角度的關係。



哥德風格流行到義大利時,也將wimperge帶入建築表情中,強化哥德的意象。下面是西恩納大教堂(Siena cathedral)。完全不屬於古典斜度的山牆,體現的是哥德的形貌。



有趣的是,屬於南方的平緩屋頂,並沒有隨哥德教堂的仿效而拉抬屋坡角度,且與這個哥德大山牆在高度上有一段落差,這種山牆高過屋面,與屋面不對齊的情形,稱為假山牆(false gable)。



這種形象的辨識度甚大,我們看興建歷經6百年的米蘭大教堂(Milan Cathedral),其西向立面中段,是以古典山牆的語彙為主(注意下圖中的紅色指標),如果遮掉上半部,這幾個圓拱、山牆,以及巴洛克式的弧形山牆,你會以為是座古典或新古典時期的作品,而趣味就在整個建築物的上半部,利用整個雙坡大斜面與密集的wimperge形塑了哥德建築的味道。





這種文化相容共存的接軌方式,也屬於一種混血的現象。

相對的,在法國接納學習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時,也將古典的型式融入了哥德教堂中。基本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在哥德教堂的平面上,以古典文藝復興建築語彙於外牆立面上呈現,就像巴黎的聖猶士坦教堂(Saint-Eustache church),十足的哥德教堂平面,標準的飛扶壁,但外牆開窗卻都是古典圓拱型式。(圓拱窗內則又是哥德建築的窗櫺Tracery



而西向正立面,則採用非常正統的古典樣式,中央頂部為大山牆,其中右側的塔樓並未施作。



有趣的是,哥德高聳的屋頂仍存在,因此,兩種型式的山牆在此同時出現,形成很有趣的景象。



而採用巴洛克教堂原型—羅馬耶穌會教堂立面,套用在聖洛克教堂與聖母得勝教堂正立面上,更是呈現兩種山牆共存的奇特現象。我們先看看羅馬耶穌會教堂,一個標準巴洛克教堂的典範,山牆與屋頂面的角度是一致的。



聖洛克教堂,採用耶穌會教堂立面的原型,但其上方高聳的屋頂卻顯露出來。



聖母得勝教堂亦有此現象。



聖艾蒂安教堂(St-Etienne church),更直接處理為一整體性的立面,在設計的態度上更顯積極。這兩種屋頂的文化型態在此同時展現新的樣貌。



被伏爾泰讚賞有加的聖杰維聖波蝶教堂(Saint-Gervais-Saint-Protais church),一開始亦為哥德教堂型式,典型巴洛克風格的西向立面則是到最後(一百多年後)才設計並施作完成,建築師以洗練的方式,用層層抬升的古典立面,將高聳的屋頂遮掉,不顯現出來。此方式與剛剛提到的西恩納大教堂有異曲同工之妙。




跨時空的文化接壤,總會有衝撞的火花,細細品味這些交流,可以體會到當時建築師對於文化尊重與融合的態度,海納百川的包容與手法,值得學習。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