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具有小屋樣子的大房子

  • 作家相片: morphmonlo
    morphmonlo
  • 2024年6月1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位於米蘭的聖安布羅焦教堂(Basilica di Sant'Ambrogio),以仿羅馬建築的方式重建於11世紀,是一座相當珍貴且帶有地方特色的仿羅馬建築,公認是在米蘭重要性僅次於米蘭大教堂的教堂建築,雖然它的知名度遠遠不及米蘭大教堂,但其實它的某種血緣,可是深深植入米蘭大教堂中。


義大利北部地區被稱為倫巴底(Lombard),源自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期,從易北河一路南下至北義波河平原一帶停駐的倫巴底人。


倫巴底人以帕維亞為首都,建立了倫巴底王國,並在此區域發展出以羅馬式建築為基底加以妝點變化的倫巴底建築。即使查理曼大帝將其征服,仍在10到12世紀,以倫巴底建築風格持續了數百年。


這種風格乃是在樸實的仿羅馬建築基礎上,加以裝飾性的構件,如:連續性的小盲拱,稱為倫巴底帶(Lombard band)


或是像陽台般的拱廊(loggia)。


還有外牆上,如浮雕般的附壁柱(lesenes),無承載力,甚至沒有柱頭或是柱礎,純粹是做為立面上的分割裝飾。


動物與植物的雕飾也充分展現在建築物之中。



基於對於石材純熟的施工技術,加上此地區豐富的石材礦產,倫巴底人甚早便在這個領域擁有專業行會,稱為科馬辛大師(Comacine masters),他們以熟練的磚石技術,使得原本古樸無華的仿羅馬建築增色不少。



如果將兩個仿羅馬建築案例做一比較,就可以看出樸實與華麗的差異。



一般來說,天主教教堂沿襲古羅馬巴西利卡建築,所以其西側正立面通常呈現中高側低(中殿高、側殿低)的形態,稱為突出立面(facciata a salient),大多數教堂都以此為基本形式。



如佛羅倫斯的聖十字教堂,中央凸出的部分便是中殿所在,而左右兩側較低的部分則是側殿的位置,機能與形態明顯結合。



但是有一種立面,呈現左右兩側各自呈現單一斜坡的形態,稱為雙坡山牆立面(facciata a capanna),這樣的樣式大量出現在倫巴底一帶。



即使建築物的本體呈現中殿高、側殿低的形態,但在其西向正立面仍展現大大的雙坡山牆立面,非常醒目,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而這是屬於倫巴底建築的一種代表性樣式,在義大利北部地區相當常見。



兩種山牆立面可以以下圖呈現差異。


這種大山牆,其所展現的屋坡斜率與面寬高度比例,取自希臘羅馬時期的神廟建築立面,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其輪廓。



另外,大山牆多半伴隨四道扶壁,以支撐其巨大的牆體,這與倫巴底浮雕般的附壁柱相比,具有實質的結構意義。



以下提供位於義大利倫巴底地區的案例供大家欣賞。




這些雙坡大山牆式的教堂數量龐大,但為何有如此眾多的教堂或修道院在這個世紀前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11世紀,法國勃艮第克呂尼修道院(abbaye de Cluny)的本篤會修士兼史學家魯道夫.格萊伯(Rudolf Glaber),提到當時由於本篤會修道院的大幅擴張,使得數以千計位於法國、義大利各地的修道院或教堂,都陸續被翻修、改建或重建,加上各城鎮相互競爭的心態,因此當時有相當多的羅馬式教堂產生(即使它原本就是羅馬式,甚至不需要翻修),倫巴底地區亦有同樣現象,並將翻新的建築加入地方的特色,因此這些呈現倫巴底雙坡大山牆的樣貌便孕育而生。


當時序來到文藝復興的年代,這種源自神廟的輪廓亦不曾缺席,同樣在倫巴底地區的曼圖阿(Mantova),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的聖安德烈聖殿(Basilica di Sant'Andrea),直接將神廟的形態賦予建築新的表情。



而米蘭大教堂,因為已經有了歌德建築高度的裝飾元素,所以倫巴底的裝飾成分相對微不足道,但精采的立面,則與雙坡大山牆有著同樣的精神。



1386年完工的米蘭大教堂,結合多國建築專家一起合作,但立面一直尚未完成。



1580年義大利建築師蒂巴爾迪(Pellegrino Tibaldi ,1527-1596)曾經設計一個帶有方尖碑的矯飾主義樣式的立面,此方案頗為怪異,不只歌德風格無法延續,其建築語彙的無理拼貼更是難以苟同,諸多疑慮致使該方案幸未實行。



1647年,另一位義大利建築師卡洛·布齊(Carlo Buzzi, 1585-1658)則設計了接近現今版本的外觀,兩側還加入了兩座鐘塔,但當時歌德形式與巴洛克走向的歧異,深深困擾當局遲遲無法定案。此方案最終在1805年由拿破崙委託義大利建築師札諾亞(Giuseppe Zanoia,1752-1817),依照布齊的歌德樣式完成其立面。



下圖為立面興建中的情景。



有趣的是,布齊身為巴洛克時代的建築師,最終還是依歌德教堂該有的樣貌賦予其正面的表情,但整體的屋坡,則依循了倫巴底雙坡大山牆的傳統,這也是為何這座精彩的歌德建築正面,有著與其他正統法國歌德大教堂截然不同的輪廓。



米蘭大教堂在正立面的結局來說,不但剔除了怪異的矯飾方案,還以倫巴底雙坡大山牆的輪廓,完美融入歌德複雜的元素,雖扶壁之間還是設置了如小山牆等古典元件,但整體的協調性還是讓這棟建築物無與倫比,成為不同文化交融的絕佳案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