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建築的蕾絲
- morphmonlo
- 2022年5月2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裝飾是一種本能,在歷史的某些年代甚至是一種權力象徵。
在古老的年代,建築、家具、繪畫、書本,任何一種文化產物均有裝飾的蹤跡,人類為一件創作都賦予一定程度的裝飾。

有些裝飾,轉換自過去的實際形式,古典山牆(pediment)下方總是伴隨著的是dentil,來自過去屋簷下方顯露的木構架。而哥德建築的山牆(德文稱為wimperge),則在外圍點綴著許多稱為「鉤子」(crocket,源於法文)的裝飾。

而這些鉤子也隱喻主教的權杖(crosier),其形態是來自牧羊人手持的枴杖(shepherd's crook),此權杖乃源於耶穌誕生時,牧羊人接收到天使的告知而前來朝聖這樣的寓意,因為牧羊人的拐杖,前端呈彎鉤狀,用來套住羊隻的脖子,以控制或引導羊隻甚至羊群的行動,因此有著引領群眾的意涵,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主教權杖引用的典故。



牧羊人的枴杖,也是古埃及文化中的其中一種權力象徵。

圖坦卡門(Tutankhamun)棺木上的牧羊人拐杖代表王權,連枷代表土地的肥沃。。

瑞士城市巴賽爾(Basel )的城市徽章也採用此主教權杖的符號。

所以將這些隱喻主教權杖的「鉤子」附著於哥德教堂上,具有深層的意涵。
但這些鉤子在形態上有時並不是做成鉤子的樣貌,而是採用花卉、葉子或是芽苗。

在德國,則不是用「鉤子」這樣的稱呼,而是用「螃蟹」(Krabbe)這個名稱,將這種等距重複的裝飾型式形容成像是螃蟹「爬行」的意思。它的型態不一定是螃蟹,更多是花草、怪獸等。

「鉤子」總會出現在山牆邊緣,讓單純的山牆天際線多了明顯的蕾絲般的裝飾。

「鉤子」不只在山牆邊緣,也出現在尖頂(spire)坡面,讓高聳的尖頂看起來像極了玉蜀黍,令人印象深刻。

在飛扶壁上緣,也裝飾許多這樣的「鉤子」。

還有壓制飛扶壁下端柱頭的小尖塔(pinnacle)。

美國《工程大突破》(Extreme Engineering)節目主持人丹尼·佛斯特(Danny Forster),曾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火焰塔施工現場,描述附有剪力釘、即將錨定(anchor)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鋼骨元件為中世紀方風格,個人覺得那樣的描述十分有趣。

所謂中世紀的印象,當然以哥德建築的型態最為深刻,而其最細緻的展現便是來自主從關係的裝飾手法,讓原本清晰的大輪廓,以小元件妝點得更加繁複。
這種主從與層級的關係,其實與中世紀思維方式有關,中世紀對世界的理解,已經形成所謂樹狀結構的思考概念,他們發現很多事情或自然現象,可以用樹狀架構來展現與理解,像是血緣關係(尤其是歷代王室中,各王朝與歷代君主的關係)或是教會階級(教宗、大主教、主教、神父等),而在神學方面則以這樣的架構發展出經院哲學的體系。
並且在中世紀,這樣的思維方式常常以圖像的可視樣態表現,稱為樹狀圖形(tree diagrams)。中世紀遺留了很多樹狀圖形,充分展現當時人們思考與構思事務的方式。

我們也從中世紀這種主從層級的思維樣態,理解當時歌德建築採用此一致的觀點,例如柱子斷面的構成。

這加法的思維與古典柱式中的凹槽(flute)的減法概念亦有所不同。

由這些稱為肋(rib)的小柱延伸上去的扇形尖拱(fan vault),特別具有樹的形象。

歌德尖拱(pointed arch),以大小尖拱重疊型態表達層級的關係。

玫瑰花窗也有著明確的主從性。

這樣的觀點鋪陳到整個哥德教堂建築的每一個角落,也可以說建築的許多局部都體現這樣的觀點,形成非常獨特的味道,這也是為什麼剛剛提到節目主持人丹尼·佛斯特會將現代鋼骨剪力釘形容成中世紀形象的原因。
以同樣在山牆邊的裝飾表現,古典山牆的dentil是以真實的結構型態,轉換為裝飾元件,而歌德建築則以這種主從層級的概念形成屬於哥德時期的獨特裝飾。

這些細小的裝飾元件妝點在通常是高聳而受風極大的位置,但我們可以注意到,幾乎沒有掉落的情形,其原因在於這些小元件並非只是「一顆一顆」固定上去的,而是從該元件底下延伸出一體成形的基座,再與主結構砌在一起,所以除了本身表面風化侵蝕外,並沒有「整顆」掉落的問題。


這樣的觀念也與剛剛所提具備主從層級關係的柱斷面一樣,看似一根一根細長的外圍長條小柱(rib),但小柱後面則亦是延伸一整塊石塊作為基礎所堆砌而成。



有時,更小的主體元素如小尖塔(pinnacle),其四向的鉤子與塔主體完全是同一顆石塊所雕刻出來的。(如下圖a,b,c三段均為整塊石頭雕刻的)

可以說,哥德建築是在一種主從明確的層級關係上建立的形式,這在每座哥德教堂的細節中經常可以看到,而這樣的概念其實也與當時代的思維模式有關,在此同一個時間切面的藝術,都從深層結構中明顯被展現,充分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