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夾在璀璨之間,毫不起眼的盲拱

  • 作家相片: morphmonlo
    morphmonlo
  • 2023年1月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4年2月16日

經常我們會在哥德大教堂的中殿側面看到上下兩道妝點彩繪玻璃的大面窗戶,下層稱為側廊(aisle),一個具有拱廊(arcade)樣貌的走廊,其外側總伴隨華麗的彩繪玻璃,上層則稱為高窗(clerestory),具有最為耀眼奪目的彩繪玻璃,因而特別令人注目!




但唯有一段位居此兩層華麗花窗中間的段落最不顯眼,它除了不易被注視,還因為其雖具有「拱」的型態,卻沒有實際開窗的情形,而經常被稱為「盲拱」。


此中央的橫帶稱為triforium,某種情形下也會被稱為藝廊(gallery),而較早的時期,這個橫向的區域甚至沒有任何的鋪陳,僅僅是一片素平的牆面。可以說這個triforium區域,在不同的時代或地域,都呈現不一致的差異,但我們大致可以觀察到,有些「盲拱」的現象來自素牆,並有慢慢朝向「解盲」的趨勢。

從最早期的幾個源自巴西利卡(basilica)形式的教堂,我們看到這個區域並無特別著墨,純粹就是一堵樸素的牆面,無任何雕飾展現,如位於羅馬的聖薩賓娜教堂。


這樣素平的牆面,總是讓神職人員想利用這面牆繪製具有宣教功能的壁畫,因此有很多教堂在此部位有著精彩的聖人或聖經故事的彩繪畫作。如下面位於義大利比薩附近、完成於11世紀的聖伯多祿使徒聖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Apostolo),其triforium牆上由14世紀畫家Deodato Orlandi繪製關於聖經的故事。


在尚未倚賴彩繪玻璃訴說故事的年代,這種仿羅馬建築也有像這樣教化民眾的方式。

位於拉文納近郊,克拉塞的聖亞坡理納聖殿(Basilica of Sant' Apollinare in Classe)也有這樣的壁畫,不過是18世紀的產物。


仿羅馬建築形式的美因茲大教堂與施佩爾大教堂,也都有繪製壁畫的triforium。同樣的,這些畫作亦並非中世紀背景,而是近代源自維也納與羅馬的拿撒勒藝術風格,與文藝復興的氣息十分相近。

下圖是美因茲大教堂



下圖是施佩爾大教堂



與文藝復興調性相近的拿撒勒藝術風格



與這兩座大教堂同屬萊茵皇家大教堂的沃姆斯大教堂,其中殿側牆上方的triforium,則未施彩繪,而以淺浮雕似的石材層次做出圓拱的造型,因為這樣的圓拱沒有「透空」,所以被稱為盲拱。



盛行於義大利北方的倫巴底帶,也屬於盲拱。下圖是聖伯多祿使徒聖殿外牆的倫巴底帶。



因為triforium通常高度不高,所以無法像其上方的clerestory以及其下方的arcade一樣,發展出大圓拱,只能以三個或四個小圓拱並排配置。



法國Autun cathedral聖殿的triforium,在連續三個浮雕盲拱周邊刻畫出柱子的輪廓,讓圓拱的型態更加深邃。


而在中殿,三個連續盲拱的中央拱則出現「透空」,形成有趣的實虛實節奏。但它依然被稱為盲拱,因為這種「透空」並沒有真正「透空到室外」,意思就是其外仍是實牆,沒有開向室外的開口,當然也沒有採光。


像法國聖米歇爾山修道院的triforium,其圓拱與邊柱更加立體,中央的柱子則完整提供圓拱跨距中央的支撐,形成雙開口(biforium)。


但其仍屬於盲拱,因為雖具有開口的形式,但仍未有實質採光的作用。勒芒大教堂也有這樣的情形。



而某些triforium則是形成一個廊道,可能是觀禮、維修、或是提供女性參與盛事的平台,羅馬時期稱為Matroneum(women’s gallery),是專為女性設想的空間,從街道兩側的二樓高度參與或眺望市集、宗教儀式等活動。



像義大利北部維琴察由建築師Palladio設計的Palladio basilica,其二樓像是內縮陽台的形式就是屬於這種空間。



因此教堂內這樣的情形也被認為與Matroneum有關,也有稱之為gallery,如諾永大教堂(Noyon cathedral)與拉昂大教堂(Laon cathedral),其triforium都有很完整的廊道空間。下圖是諾永大教堂,通廊gallery上方仍有盲拱。



諾永大教堂的剖面關係。



以及拉昂大教堂。



可能因為中世紀後,歌德教堂在高度上愈加突破,因此這個觀禮用的空間越來越高,以至於不適合舒適的視角往下觀看,Matroneum便漸漸消失在歌德教堂中。


而猶太教堂與近代的新教教堂,則因其希望滿足更多會眾的參與,所以仍延續這樣的空間,從二樓提供更多的信徒聚集。像下圖的猶太教堂內部透視,可以看到二、三層位置(a、b的位置)的會眾空間。



位於德國哈瑙(Hanau)的Johanneskirche,其剖面圖也呈現二樓參與禮拜或聽講的會眾座席空間。



有些作為維修通道(或根本是個狹窄的貓道)的triforium,在日後竟變成很重要的結構補強空間,在裡面可以設置增加拉力的鋼索(iron bar),如法國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位於triforium廊道中補強結構的鐵桿件。



為什麼triforium會以不採光的盲拱型態出現呢?我們從幾個剖面的關係來說明。


教堂的空間型態來自於羅馬時期的basilica,其中一個特色可以從剖面看出端倪,自地面升起的外牆在一定高度時做了一次退縮,形成像是國字“凸“的形狀,而在該退縮的位置,則因為排除雨水,而設置半斜屋頂(pent roof),如下圖:



triforium便是位於此斜屋頂相對位置,不管是素牆面、盲拱,或是廊道,其外側(或說是上方)就是這面因應退縮的斜屋頂,基本上無法採光。



我們可以比對一下英國索爾茲柏里大教堂這個triforium與室外半斜屋頂的關係。



一些triforium過去曾附加色彩,以呼應彩繪玻璃的繽紛奪目。這也顯示triforium這個元素也希望呈現絢麗的光澤。因此,能夠像其上與其下的牆面一樣採納天光,應該就是這triforium的終極目標。


聖旺大教堂與聖丹尼斯大教堂,都因為將此斜屋頂斜度降緩,甚至處理為平台,而讓triforium的尖拱得以引入室外的天光,進而使教堂內部更加通透明亮。下圖是聖丹尼斯大教堂將此半斜屋頂處理成平台的情形,虛線為半斜屋頂一般存在的位置,圓圈圈處則是triforium得以開口後的窗戶。



聖丹尼斯大教堂無半斜屋頂的剖面型態,讓triforium得以採光。



聖丹尼斯大教堂,triforium開口後讓室內引入更多光線。



巴黎聖母院也有可以採光的triforium。



所以,triforium從一個低調的素色牆面、繪製聖經故事、淺浮雕,轉變為立體感十足的盲拱,到採光的彩繪玻璃窗,再再呈現中世紀以來基督教堂追求教化民眾的意念,並將光線作為傳送教義的最高表現,將建築與功能相互結合的淋漓盡致。


法國貝桑松大教堂顯示了triforium追求更加立體化的盲拱,以及引入光線的「解盲」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貝桑松大教堂在仿羅馬時期的triforium三連拱是呈現羅馬式的半圓形,而在歌德流行的年代,於十三世紀在其圓拱前再加了一層尖拱,形成更加立體化的盲拱。



而原本並不採光的盲拱,也在19世紀時將此triforium實牆部分以彩繪玻璃窗替代,形成現今的狀態,並同時將其後側的半斜屋頂切開一個範圍,以天窗引入光線。可以說是triforium一個演變過程的絕佳案例。



貝桑松大教堂外半斜屋頂增設天窗的剖面型態,讓triforium得以引入光線。



從外部看到的採光窗。



一個鮮少被深入討論的建築元素triforium,其實在不同的年代也有著其應呈現的樣貌,或許微不足道,但其轉變的情形,也體現了教堂空間的時代思維。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