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也有四合院?
- morphmonlo
- 2022年2月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巴黎,一般所見的住宅為比麟而立的連棟形式,各棟之間以共同壁(party wall)銜接,且大部分讓我們印象深刻的都是19世紀賽納省省長奧斯曼(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1809~1891)在巴黎改造工程(renovation of Paris )中所訂下的住宅建築模式。

但在瑪黑區( Marais)卻保留了許多興建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宅邸,呈現很不一樣的四合院樣式,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台灣的傳統合院建築。

這種類型的建築稱為hôtel particulier,這裡的hôtel並非我們習慣認知的旅館或飯店一詞,而比較接近是所謂私人宅邸的意思。且之所以多位在瑪黑區,也是因為當年法蘭西一世將王室宮廷從羅亞爾河遷至巴黎後,一些貴族與富商也隨之移居至瑪黑一帶落腳,並建造屬於他們的私人豪宅,也就是這種稱為hôtel particulier的資產階級住宅。

hôtel particulier通常面對主要街道,臨路設置圍牆或是門樓(gatehouse),進入建築物後先是中庭(courtyard),然後有圍繞中庭的建築,呈ㄇ形配置, 因此體現類似四合院般的空間型態,其後方或某一個側面,則有可連通的花園(garden)。如此形成一個基本的配置型態。
面對主要街道及中庭的幾個立面會表現出精緻的繁複裝飾,但面臨花園處則以比較簡單的方式處理。下面兩張是Hôtel d'Angoulême Lamoignon(1585年),面對中庭的正面,與面對花園的背面,設計強度有明顯的對比。

堪稱文藝復興的典範的 Hôtel Carnavalet (興建於1547~48,後來改為博物館Carnavalet Museum)。建築師皮埃爾·萊斯科(Pierre Lescot,1510~ 1578),也是羅浮宮早期一段翼樓的設計者。

時至巴洛克時期,這種型態的建築仍受到上流社會的青睞,1624年興建的 Hôtel de Sully,更是增加了餐廳( dining room)與沙龍( salon)的空間。

Hôtel de Guénégaud(1653),受到路易十四影響,建築師曼薩( François Mansart)收斂了巴洛克華麗的外表,以更純淨的古典美學賦予該建築簡潔的面貌。

從瑪黑區的孚日廣場往西,沿著時尚的法蘭西斯-布爾喬亞大道,到龐畢度藝術中心一帶,有為數可觀的hôtel particulier,有的在拿破崙一世到三式之間改為國家級的檔案館、博物館或藝術中心,有的則變成旅館使用。

這些在文藝復興興起的四合院建築,其實可追溯至希臘、伊特魯里亞及羅馬時期的住家形式domus。而基本上domus也是屬於上流階層的住宅形式,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將戶外庭院引入室內,形成中庭(courtyard)。中庭平面一般呈現正方形或矩形的空間型態,而在四周,則會以柱列形成具有頂蓋的走廊,這樣的形式稱為peristyle,是domus最大的特色。

中庭可以讓光線引入建築中,也可以使空氣進入羅列於四周的房間,而烹煮所造成的油煙亦可藉由中庭飄散出去,下雨時也可儲流雨水,算是非常合理的居住條件。而一般中下階層百姓所住的房屋insula則沒有這樣的品質。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這種適宜的居住型態peristyle也在羅馬漸漸消失,也可視為古典文化與生活的一種滅絕。
而龐貝城的遺跡中,有些peristyle尚被保留下來,再經過現今的復原,可以看到當時的規模與樣貌,十分珍貴。

下圖為位於西班牙龍達羅馬浴場的peristyle遺跡。

同樣是羅馬浴場,但位於英國巴斯,也有peristyle這樣的空間型態。

然而,流行於羅馬的peristyle其實並沒有完全消失,它被曾為羅馬行省的伊比利半島維持了下來,西班牙雖然被伊斯蘭統治了數百年,但其寬容的政策,讓這些建築形態得以保留,很多城市都仍保有這樣的空間,甚至像哥多華(Cordoba)每年還有舉辦中庭花園布置的競賽。

下面是西班牙古城托雷多(Toledo)的空照圖,可以看到相當多具有peristyle中庭形式的建築。(圖中紅框框標示的便是peristyle的位置)

有些peristyle同時也融入伊斯蘭文化延續下來的穆德哈爾(Mudéjar)風格,例如塞維亞的彼拉多官邸。

阿罕布拉宮。

雖然不是住宅建築,宗教建築也以類似的型態保留了這樣的空間。像哥德教堂的迴廊(cloister)。


或是清真寺中庭周邊的迴廊。下面是哥多華大清真寺的中庭與迴廊。

而在消失近千年後,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則再次出現住宅使用的peristyle型式,下面是麥迪奇家族的里卡迪宮,其中庭採十足顯著的peristyle樣式。

且也在後方設置花園。

位於義大利北部維琴查(Vicenza)的特里西諾宮(Trissino-Baston Palace),也有peristyle的空間樣式,但卻沒有花園的設置。1588年由建築師Vincenzo Scamozzi設計。

16世紀初,隨著法國對於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仿效,peristyle的空間型式也被引入巴黎及其他大城市,繼續展現上流階層對於居住空間的時尚追求。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