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是攻守俱佳,也是矛盾對決

  • 作家相片: morphmonlo
    morphmonlo
  • 2024年2月16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相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法國在歷史上向來比較平靜, 1337年至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後,鮮少有他國軍力入主到法國國境內作為戰場。




 

1562年到1598年的宗教戰爭,基本上是一種內戰形式,亦非其他國家入侵其國土發動戰爭。更不用說由法國發起的義大利戰爭(1494-1559),其主要戰場都是在義大利境內。

 

另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一直主張法國歸還勃艮第(位於現今法國東北)地區,也因勢力不足以與之抗衡而無力開啟戰端。因此,至少在十六世紀末之前,在當時的法國國境內,算得上是無外患之侵擾。即使到十七世紀開始,造成歐洲烽火連天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其戰場也鮮少在法國境內發生。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法國的輪廓在十五世紀末因聯姻而納入布列塔尼後,便已經大致完成。從1564到1566年查理九世與王太后凱薩琳的王室出巡路線,可以明顯看到整個法國的領域大致成形。




 

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陷落,讓火炮的威力顯示了傳統城牆的不足,因此堡壘的設計有了重大的變革,最明顯的便是稜堡(bastion)的發明。




 

稜堡最早完整的紀錄是來自義大利建築師兼軍事工程師佛朗西斯科.迪.喬治.馬替尼 (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1439-1501)的著作。稜堡本身突出於城牆,可容納更多的火炮,並可以交叉火力保護城牆的底端,其斜向牆面,加上相對增厚牆體厚度、降低牆體高度,讓砲彈適時被彈開,大大減輕直射火炮的威力。

 

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關於稜堡的畫作。




 

在低矮厚實的牆體外伸出具有斜向牆面的稜堡。




 

兩兩稜堡之間的距離為火槍(musket)的射程,約115公尺,如此可提供兩翼交叉掩護之火力。




 

而在1600年前後,稜堡更進一步形成星形要塞的形式,更具體呈現對應圍城(siege)及攻城的趨勢。

 

下圖為位於義大利的Cittadella di Alessandria




 

下圖為位於荷蘭的Bourtange fortress village




 

這些新式堡壘來自義大利的新思維,並非常快速的擴及歐洲各地,其在三十年戰爭的時期正式登上戰地舞台,不管是改建自老舊城堡,或是新建的要塞,都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應新式的火炮攻擊。




但在相對昇平的法國境內,這樣的稜堡式要塞相對較少,許多城堡仍維持中世紀的樣貌,像是下面的富傑堡、昂熱城堡。







 

在圍攻一座敵方城堡時,法國更是被嘲笑僅會採用輕率的直球對決(a la Française ,所謂正面攻擊的法式攻城模式),而沒有更先進的攻城技術。

 

羅亞爾河沿岸,許多原為城堡的設施更是改裝成華麗的宮殿,而非更先進的碉堡。




 

這顯示法國內地,應該少了許多面對新式武器的意識,儘管國境內的周邊有為數不多的稜堡設施,如南法普羅旺斯的聖保羅。




 

但真正讓法國安心的是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1707)於17世紀後半建構的整體邊境防衛系統。

 

時值路易十四國力鼎盛之時,為確保邊境,責成身為首席軍事工程師的沃邦,進行近三百座堡壘要塞的修築或新建,目的是要將過去老舊的城堡改造為新式的城池,或是構築全新的碉堡,這為當時已然很完整的國土領域更加確定其邊界,更保障了國家抵禦外侮的能力。下圖即為沃邦建置的護國要塞位置(藍點表示目前已不存在),當時東邊的薩伏依尚未屬於法國領地,其餘大致已經是現今約略的法國國境範圍。




 

另外,可以發現,面臨瑞士與薩伏依的國境範圍,大約就在現今貝桑松(Besançon)到布里昂松(Briançon)之間,相對的新式堡壘要塞也比較少,大概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分別在三十年戰爭終戰時的西發里亞合約與大同盟戰爭時期的杜林條約,都各自主張為中立國之緣故。

 

如以法國地形條件來看,這些堡壘區位大略位於平原、海濱與山麓三種環境(藍點為海濱要塞),這也大概就是法國與他國接壤的三種邊境地形。




 

北方與東北方面臨現今比利時、盧森堡及德國一帶,為與傳統對手西屬尼德蘭及神聖羅馬帝國接壤,因此沃邦在此沿線採取了雙重防線(pré carré)的措施,希望透過兩條鏈帶來防護北疆域的安全。




 

東南側及南側則分別以阿爾卑斯山及庇里牛斯山,與義大利及西班牙為界,部署與山地地形結合的要塞,如貝桑松。




 

以及阿爾卑斯山內的布里昂松。




 

位於庇里牛斯山的Mont Louis Citadel,在1679年由沃邦親自視察建造,並將該要塞以路易十四命名,該要塞也成為法國最高的防禦據點。




 

在一樣位於庇里牛斯山泰特河(Têt)河谷的孔夫朗自由城(villefranche-de-conflent),可以看到其位居鎮守山谷的戰略地位。




 

以要塞本身來說,平原的條件較為簡單,也有現成的案例可資參考,沃邦的作品有的是依現有堡壘去改善,在四面八方加設稜堡等設施,也有新建的完整要塞。之所以要360度面面俱到,就是因為攻城者會先在四周圍成一個像是甜甜圈般的啟動位置,所以守方在未知敵方突破點的前提下,必須將各個面向都做好防禦的準備。

 

沃邦特別著重在兩兩稜堡之間稍前方位置的前哨堡壘,稱為ravelin,或是更為精簡的半月形堡壘lunette,運用這些稱為outwork的前置要塞元素,增強了對攻城火炮的壓制與阻擋。




 

這些平原的城壘,還有一個要素就是水,需要在堡壘邊緣的護城河(moat)中注入大量的水,因此還必須選擇臨河的位置。下面是Peschiera del Garda的稜堡與護城河




 

海濱則有以防禦港灣或濱海城市的要塞,像是在聖馬洛(Saint-Malo)外灘的國家堡壘(Fort National)。




 

山麓間的堡壘,其難度在於不平整的地勢,而沃邦很重要的觀念是,因地制宜,順應地形,要塞的設計決不能在辦公室內完成,一定要親臨現場觀察地貌、審視全局,為的就是要符合現地環境,達到最佳的區位條件,所以沃邦認為,「應使計畫服從於地形,而非地形去遷就計畫」。




 

這樣所建構的防禦系統,就這樣守護著法國的邊界達兩世紀之久,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仍有一定的功能。沃邦認為,城池並非做到猛攻不破,而是要讓攻擊者付出超出十倍人力的代價。在拿破崙時期,法國面臨全歐洲的反擊,卻有固若金湯的保護,讓拿破崙這位軍事強人讚譽有加,相信他一定十分感激這位軍事長才的貢獻。

 

沃邦以上百座堡壘要塞形成的鐵帶(iron belt)守住法國,定義邊界,其防禦之效能無庸置疑。沃邦,身為路易十四的首席軍事顧問,大家應該也很好奇,在建構了如此強大的堡壘後,是否有被攻克的可能?

 

有趣的是,沃邦不僅僅是工程師,其實他另一個身分是元帥,是統領軍隊出征的將領,在路易十四當權的年代無役不與,是個具備實際作戰能力的長才。下圖為臉上帶著因作戰造成槍傷的沃邦畫像。




 

在1697年,在大同盟戰爭的尾聲,沃邦親率軍隊攻打位於現今比利時的阿斯(Ath),這座城市絕對是一座依據現代堡壘規範所設計的城池,易守難攻,但重點是,這座要塞竟然是沃邦25年前的經典之作。




 

因此,矛與盾的疑問,似乎可以在沃邦的身上得到應證,到底是矛強還是盾堅?




 

沃邦的攻城序列是這樣的,首先在城外超過守軍火炮射擊範圍的大約3公里處駐紮,在整個城鎮周圍圍出一個甜甜圈的發起圈,內緣及外緣並做了相關的臨時隔柵防護牆,以免敵方突圍或是援軍自遠處馳援。




 

分三路以工兵挖掘戰壕,並以「之」字蜿蜒前進,以避免同角度之敵方火炮造成縱向傷害,並在距離600公尺處建立火砲陣地,此為第一平行線。




 

依此再進行第二及第三平行線的推進,設置更接近的火炮陣地,並轟擊守軍的稜堡等設施。由於此時距離已經相當近,可以注意的是,火炮的射擊角度可垂直向稜堡牆面,並對牆體進行直接的轟擊,更可對敵方壕溝內的守軍做一箭雙鵰的炮火襲擊。







 

根據稜堡的特性,攻擊部隊的火炮必須正對牆面射擊才能發揮最大效果,如下圖A的位置。但此位置會比同射程的B更接近要塞(即d的距離),因此不同的火炮陣地的交相掩護、掃蕩敵方火炮,至關重要。




 

直射的結果就是將牆體轟出一個大洞,讓守軍軍心潰散,進而投降。該要塞之成功,除完美的攻城策略外,其迅速達成的效率,與兵力遠低於守方的運用,都可視為沃邦的傑作。







 

當然這樣的論述並非表示沃邦的矛比盾強,而是展現沃邦在築城與攻城方面,都具備知識、經驗加上創意。並且,更多關於沃邦的細節,不管是要塞的建造或是圍城的系統化技術,並非本篇短文所能詳加說明,重點在於,往往大家都以為軍人總是莽勇般的衝鋒陷陣,但其實以沃邦這樣的攻守俱佳的軍事家而言,不論攻防,都是一件件蘊含智慧的藝術傑作!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