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凱旋門,也有凱旋窗?
- morphmonlo
- 2023年1月3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在水都威尼斯,有不少位於一樓或二樓以上的大門或開窗,呈現一種小-大-小的開口比例,與一般的單一門扇或單樘窗戶有些許不同,這樣的開窗稱為威尼斯窗(Venetian window ),如下面幾張照片所示。




因為在大圓拱兩旁,貼著較小的開口,有時是矩形,有時是較窄的圓拱,高度也較中央這個大圓拱低一些,形成低-高-低的情形。

之所以稱為威尼斯窗必非其源始於威尼斯,而是因為這樣的形態主要分布於義大利北方,且與帕拉底歐(Andrea Palladio,1508年-1580年) 在建築上的運用有關,也因此這樣的形式更常被稱為帕拉底歐窗( Palladian window)。

帕拉底歐在別墅作品中經常採用這樣的語彙,例如Villa Forni Cerato。

但這形式還有一個更有學理成分的名稱,叫做塞利奧窗(Serlian window),是由同樣文藝復興但稍早於帕拉底歐的義大利建築師塞巴斯蒂亞諾•塞利奧(Sebastiano Serlio,1475年-1554年)在其建築著作中所提出。

但這形式的開窗並非塞利奧所發明,事實上,拉斐爾在1518年繪製佛羅倫斯聖羅倫佐教堂正立面的手稿,便出現過塞利奧窗。

他在梵蒂岡宗座宮(Palazzo Apostolico)一幅完成於1514-1517年的壁畫畫作中也出現過塞利奧窗,。

就像許多建築語彙來自城堡的元素,其實這種塞利奧窗的形式其實是來自羅馬時期的凱旋門。

從凱旋門形式可以看到,中央的圓拱是主題,兩側則有較小的呈現矩形開口或圓拱的元件,大小開口之間經常以一堵牆體或一支圓柱做轉換,牆體或柱子上方則頂著楣梁,讓大圓拱坐落在此楣梁上。
而之所以兩側會採用較小的開口或甚至無開口,是因為中央這個大圓拱拱底會有外推力,因此會用這兩側較小的構架去抵制。

圓拱具有外推力可以從Alberti的連拱立面關係看出來,可以注意到圓拱連續時可以互相抵抗平衡,但角隅處則需要將轉角柱(或牆體)放大,以提供抵制這些連續圓拱推力之力道。

且圓拱內的天花一般是卷拱式(barrel vault),如果該圓拱的跨距(或說是直徑)越大,其拱底的外推力勢必更大。

這也是為什麼自早期基督教時期以來的教堂剖面一般是凸字形,就是需要兩側的側殿去反推這個大卷拱的外推力。

目前在羅馬戰神廣場中的三個凱旋門,都可以看到這樣清晰的架構。
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

提圖斯凱旋門 (Arco di Tito)

塞維魯凱旋門 (Arco di Settimio Severo)

而這幾座凱旋門也成為文藝復興建築師學習的典範,建築大師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年-1472年)在1431年造訪羅馬,他的名作聖安德烈聖殿顯然受到凱旋門的影響,整個主立面的架構就像是凱旋門的比例分割。

這種源自凱旋門縮小尺度的思路便成就了塞利奧窗,當它出現在外牆上時就像是個具體而微的凱旋窗。

塞利奧在1514年來到羅馬,並參考羅馬時期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前80年或前70年-約公元前25年)的建築名著「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撰寫了影響後世甚為深遠的建築典範巨著「建築七書」(I sette libri dell'architettura),其中廣泛說明了透視圖的原理及古羅馬建築的原則,同時,也清楚的分析凱旋門的類型,並在稍後的頁面中展現塞里奧窗的形式與運用。

著作隨著塞利奧在威尼斯的日子,影響了威尼斯建築的風貌,聖馬可圖書館就在這個時期開始興建,其位於二樓的塞利奧窗是個設計上的重點。

而因為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塞利奧在1541年,和達文西一樣,受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邀請,前往法國擔任楓丹白鷺宮工程的設計工作,並完成安西勒法蘭克宮(Château d'Ancy-le-Franc)的改造工程,最終也和達文西一樣在法國終其一生。
這兩件作品都有塞利奧窗的形式,下面是楓丹白鷺宮的一處庭院門。

安西勒法蘭克宮的內庭立面。

塞利奧將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帶入法國,還影響了之後的新古典建築,由勒杜(Claude Nicolas Ledoux,1736年-1806年)設計位於巴黎的關稅辦公室或法國東部的皇家鹽場,都有塞利奧窗的影子。下面是位於巴黎的12區的關稅辦公室Barrière du Trône。

以及阿爾克-瑟南的皇家鹽場(Royal Saltworks at Arc-et-Senans)中的Pavillon Gabelle。

在塞利奧過世的隔一年,也曾於1545年遊歷羅馬作為建築學習的帕拉底歐,開始撰寫更精美的建築圖集成著作「建築四書」(I Quattro Libri dell’Architettura),令人驚豔的細緻圖案與帕拉底歐實際作品相呼應,形成帕拉底歐式建築的風潮,也開啟了塞利奧窗在義大利北部更加的風行,並漸漸有了帕拉底歐窗以及威尼斯窗的稱呼。

大部分帕拉底歐作品的類型以別墅為主,而不少別墅都有這樣的帕拉底歐窗(或門),除了前述的案例外,還有下面的Villa Pojana。

以及VillaValmarana。

而另一個代表性作品是帕拉底歐巴西利卡(Palladio Basilica),從其以古羅馬民眾聚會之所Basilica命名也可知其公共建築屬性,其一、二樓迴廊即採用帕拉底歐窗(這裡是處理成涼廊loggia的開口形式,而非窗戶),頗具特色。


這種小大小開口形式,很類似一種稱為triptych的三聯畫,這是基督教早期便已經使用的一種聖壇畫作或浮雕,因為是將兩側寬度各二分之一的畫板,與主要的中央畫板以絞鍊銜接,以便摺疊收合,有利於運送,故十分便利。下面是德國烏姆大教堂的聖壇畫。

由於三個畫面呈現1:2:1的寬度比例,故會令人誤以為是塞利奧窗的一種形成來源,而另外,中世紀歌德建築常見的三連窗,則是經常呼應斜屋頂而形成的排列,也非塞利奧窗的原型,如英國威爾斯大教堂的翼殿立面。

由上述可知,塞利奧窗其根本的由來是羅馬凱旋門的形象,將這樣的形象轉換用於大門或窗戶,這與文藝復興所追求的古羅馬藝術根源有關,也因此,不管是中世紀歌德建築,或是19世紀盛行的新歌德樣式,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屬於古典建築領域的塞利奧窗形式。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