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水道……通羅馬
- morphmonlo
- 2023年7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在歐洲許多城鎮都可以看到噴泉(fountain),尤其在廣場、街角,並經常伴隨令人驚豔的雕刻,其耀眼的外觀總是扮演一種視覺焦點的角色。

在現今,這種噴泉,已然是一種街道藝術品,提供大家作為賞心悅目的觀賞之用。像是羅馬的萬神殿噴泉(Fontana del Pantheon),或是位於紐倫堡的美泉( Schöner Brunnen)。


噴泉的英文,fountain,來自泉水之神豐斯Fontus,代表泉水之神以噴泉的型態,為世人提供生活、飲用,以及城鎮美學上的滿足。

這些從現代生活觀點來說,是非常具備城市景觀的美學需求,且往往帶有豐富的觀光旅遊價值,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地標。不過,在兩千多年前的歐洲,這些噴泉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多麼浪漫的事,而是一種很現實的存在:飲用。
下圖為瑞士伯恩的水池,脫開主池子較低矮的池是提供牲畜飲用。

在現在看起來,自來水、飲用水這樣很簡單的事,在千百年前的過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或許會想,不是有河流嗎? 沒錯,一般城市與人民依賴河流,如果人口不多尚可與河川共處,相安無事,但一旦像羅馬超過一百萬人的規模時,所有吃喝拉撒都靠那條台伯河,那相關的清潔衛生問題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大型城市的供水,便成為每個執政者永遠的課題。要將近百萬的人口容納在城市中,提供完善的給水系統必然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羅馬共和時期的執政者,參酌希臘、亞述人之前的經驗,興建了更加雄偉的水道橋與其輸送系統,將數十公里遠的泉水引至羅馬城中。公認第一條水道是西元前312年所興建的亞庇水道(Aqua Appia),該水道的興築也大略與有名的羅馬道路亞庇大道(Via Appia)同時期。下圖位於馬交雷門頂的兩條水道,其中下方那條便是亞庇水道。

然後,在往後的五個世紀,羅馬一共建造了11條水道,提供羅馬這個大城市非常驚人的用水需求量。

這些需求,包括:飲用、浴場,以及貴族的日常使用,而因為該水量是源源不絕的自遠方提供,因此,其長時間的溢流,也使得骯髒的下水道得以得到沖刷清洗。下圖便是引入古羅馬貴族及富人所在之帕拉丁山區域的克勞迪水道(Aqua Claudia),為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於西元52年完成。

許多設施甚至會有兩條水道予以供給,為的是怕其中一條失效,而另一條仍能維持服務。
這些羅馬水道,絕大部分源自東部蒂沃利(Tivoli)遠處的山頭,蒂沃利原本就是水資源相當豐富的地區,著名的艾斯特別墅(Villa d'Este)便有相當精彩的噴泉展現。

這附近的水源則是相當優質的泉水,剛剛說過,城市間河流的水域以難免有汙染,因此,對於飲用的水源自然是以高山上無汙染的泉水為最佳首選。
現今,在羅馬東部近郊,仍遺留不少水道橋設施的遺跡,有的在街區邊緣,有的在田埂之間,更有的在荒野之中,在在展現過去為羅馬古城奉獻珍貴水資源的姿態。位於羅馬東南側,有個稱為水道橋公園的區域,便有數條水道的遺跡,非常值得一探。下面位於照片左邊的是克勞迪水道橋(Aqua Claudia),右邊則為瑪西亞水道橋(Aqua Marcia)。

而水道橋也揭露出當時高水準的施工技術,因為這些水道,每天要供應城市32萬立方米的水,其流速不能太快或太慢,因此要以0.2%到0.03%之間的斜率,平均大約是3公里降1公尺,這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但這些羅馬水道橋都做到了。我們打個比方,這樣的斜率大概就是相當於台北市大度路(3公里長),降1公尺的概念,的確十分驚人。

所以,不只條條道路通羅馬,水道橋也是。
而在羅馬帝國時期,不光是羅馬本身興建了完善的給水系統,在許多行省也都有所建設,像是最有名的西班牙塞戈維亞的水道橋(Acueducto de Segovia)便是保留完整,形式壯觀的例子。

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也有壯觀的加爾水道橋(Pont du Gard),與塞戈維亞水道橋一樣建於西元一年,提供50公里外由奧古斯都建立的尼姆(Nîmes)城鎮。

更可貴的是,尼姆城內還保留了水道橋終點的配水池,這個帶有沉澱槽的圓形配水池,利用不同方向的閘門出水口,將水引至城市中不同的地點。

曾經在路易十四時期,因為興建城堡的關係將此蓄水池隱沒了,後來因為考古挖掘才重見天日。
位於加泰隆尼亞地區,離巴塞隆納不遠的塔拉戈納 (Tarragona),也有費雷雷斯水道橋(Aqüeducte de les Ferreres),一般認為其興築於奧古斯都的年代。

當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至伊斯坦堡後,當然會有不少的土木建築的建設,其中,由其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Constantius II)所興建的瓦倫斯水道橋(Aqueduct of Valens,因為它於公元 368 年瓦倫斯統治時期竣工,所以便以瓦倫斯的名字命名),不但是紀錄上最長的水道橋(長250公里),且使用的時間相當長,從完工一直到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入主君士坦丁堡後仍繼續使用,其歷程可見一斑。

由於伊斯蘭教規定在進入清真寺前都要以水淨身,所以城市內對於水的需求是可以想像的,下圖是位於伊斯坦堡的蘇萊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外的水龍頭,成列配置十分壯觀,提供眾多信徒入內淨身之用。

因此,這樣需求性極高的的水道橋,便能在妥善的維護下使用好幾個世紀。在街道上也可以看到許多可提供水源的水池。


位於聖索菲亞清真寺一旁的蘇丹阿瑪德水池(Fountain Sultan Ahmed III)

而在伊斯坦堡的地下,甚至有驚人的地下蓄水池,規模宏偉,也都藉由這些水道橋提供豐足的水源。下圖是興建於查士丁尼時期的地下水宮殿(Yerebatan Sarayı)。

上述羅馬帝國時期完成的水道橋,不少都因為西羅馬崩潰後面臨傾頹不堪、停止使用的局面,例如加爾水道橋,因此中世紀的主要水源便仍得依賴井水、河水。
不過,在伊斯蘭統治的國度內,這些橋倒是被維護得比較妥善,因此還能用上好幾個世紀。就像塞戈維亞水道橋,一直在中世紀也持續提供水源至塞戈維亞。甚至在天主教收復西班牙後,還繼續供水到1974年,相當不容易。
同樣的,費雷雷斯水道橋及瓦倫斯水道橋,也都在伊斯蘭的統治下,持續使用到近代。
當時序來到師法希臘羅馬精神的文藝復興時,這些水道橋再度興起,不管是將過去羅馬時期已頹廢的水道橋重新修復,或是興建新的水道橋,在在是將過去羅馬時期的供水系統重新建立。
有名的特維雷噴泉(Fontana di Trevi)在羅馬帝國時期是處女水道(Acqua Vergine)的終點,文藝復興時,除了對原本已經殘破不堪的水道橋進行修護、恢復供水外,也對水池做了更華麗的改造。

處女水道亦提供納沃納廣場上的四河噴泉水源。

另外,1586年教宗思道五世(Sixtus V)將古羅馬時期的亞歷山大水道、克勞迪亞水道與瑪西亞水道修復整合,建造了新的菲利切水道(Acqua Felice),並於終點設置了由豐塔納建築師(Domenico Fontana ,1543 –1607) 設計的摩西噴泉。

摩西噴泉上雕刻著巨大的摩西雕像,因為據說教宗希望自己將水引至羅馬的成就,可媲美摩西,並以此供水為羅馬市民以提供飲用服務及27座噴泉的功績,更能展現與當時正興起、蔓延的新教之間的差異。

除了在義大利,傳到法國的文藝復興思想,也將古羅馬提供巴黎的水道阿爾古伊進行修復,並命名為麥迪奇水道,將水引至巴黎的左岸地區,以提供盧森堡宮內的麥迪奇噴泉水源。

麥迪奇水道的規劃圖

將麥迪奇水道套繪至現代地圖中的位置,目前在這第圖所在位置還存在一些遺跡。

慢慢的,這些水道系統逐漸在各個國度中再次出現,並為城市提供飲用、生活的用水服務,然後,當基本需求滿足後,噴泉便展現藝術上的價值,成為妝點城市景觀的要角。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