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橢圓形屋頂-矯揉造作的圓頂?

  • 作家相片: morphmonlo
    morphmonlo
  • 2023年4月3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圓頂是西洋古典建築的典範,從羅馬萬神殿以來,兩千年的歲月主宰著無數建築物的輪廓與整個城市的天際線。


而一種特殊的圓頂形式-橢圓形,也曾在一段時間,成為圓頂變體的方式,存在於西洋建築的演進發展中。



完成於西元1737年的卡爾教堂,應該是最經典的橢圓形屋頂案例,它位於維也納,屬於反宗教改革立場的巴洛克建築。



維也納地處天主教世界與伊斯蘭文化的邊界,因此,卡爾教堂融合了羅馬與拜占庭的文化養分,像是形似清真寺呼拜塔的圖拉真浮雕柱,另外就是同時在正面與側面兩個向度上,呼應羅馬圓頂與聖索菲亞大教堂較淺圓頂的這個橢圓形屋頂。



橢圓形並非屬於古典基本幾何形,文藝復興以來所看齊的古希臘羅馬建築,都是方形、矩形與正圓形,比如萬神殿便是圓形建築的完美模範,希臘神殿或羅馬巴西利卡式平面,更規範了千年以上的建築平面格局。


如果要說古羅馬的橢圓形建築,那就是像羅馬競技場這樣的橢圓形劇場(Roman amphitheatres)。但這種型態在當時從來沒有轉變成覆蓋了屋頂的建築,所以在文藝復興時,來到羅馬取經的建築師們,並沒有依此型態得到啟發,而僅僅是從這種建築的立面去仿效、學習。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文藝復興的主張,是基於來自標準幾何的美,因此,橢圓並非此種基本幾何型態,所以並未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參考。並且羅馬競技場作為基督徒殉教之所在,在當時也可能無法被新教堂的設計觀點所接受。


雖然在文藝復興建築師塞里奧(Sebastiano Serlio,1475-1554)的著作中一提到關於橢圓形建築的觀念,但一直到文藝復興發展的尾聲,才由建築師維尼奧拉(Jacopo Barozzi da Vignola,1507-1573)於1553年率先設計了一棟位於羅馬、具有橢圓形屋頂的聖安德烈禮拜堂,這是一座紀念教宗克萊孟七世在羅馬大劫後從他被關押的監獄中,於1527年11月29日聖安德烈節逃脫的日子所建造的禮拜堂,所以稱為聖安德烈禮拜堂。





聖安德烈禮拜堂屋身為矩形,在平屋頂的上方加上了橢圓形的屋頂,而幾年後,維尼奧拉再度設計的聖安妮教堂(Santa Anna dei Palafrenieri),首度呈現橢圓形的建築平面,至此,橢圓形建築有了屋頂頂蓋。



如果文藝復興追求的是標準幾何,那為何橢圓形建築開始出現在文藝復興晚期的年代呢?


因為當時義大利正值矯飾主義(mannerism,也稱風格主義,字眼來自瓦薩里的「藝苑名人錄」),大約是在1550年前後的時間點,當時藝術氛圍,除了對於文藝復興已然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度,後繼者似乎無法突破前輩的巔峰,也對於純粹完美和諧的一種困頓,加上宗教改革的態勢,開始產生瓦解、檢討或是反動的手段,因此產生許多異於典範的藝術作品,在當時帶來不小的疑惑與衝擊。


最有名的當屬帕爾米賈尼諾(Parmigianino,1503-1540)的「長脖子的聖母瑪利亞」,畫中那種將脖子特意拉長的畫面,可謂驚世駭俗。



因此,矯飾主義不免帶有一絲貶抑的意味,但也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是做為文藝復興轉變為巴洛克藝術的橋樑。


而建築上,米開蘭基羅以其高度文藝復興技巧,逐漸開創了更上一層樓的格局,預告了巴洛克建築的到來。



因此,維尼奧拉對橢圓形的追求,也來自其被歸為矯飾主義建築師的背景。如果以矯飾主義刻意變形、拉伸形象的手法,那將正圓形拉伸為橢圓的情形就不足為奇了,同時也依然可以說是取材自古羅馬的橢圓形競技場,而且還加上了屋頂,成為建築。



當然,當時教會不見得批准這種沾染基督殉教者鮮血的的建築形態,成為某些重要的教堂樣貌,所以下圖這座同樣是維尼奧拉設計、巴洛克最重要原型的耶穌會教堂,便未被同意採用橢圓形平面。



不過羅馬天主教在因應宗教改革的波瀾中召開的特倫托會議,訂下了教堂空間須有長向空間軸向的指示,也傳達了對於具有長軸的橢圓型態的首肯,因此加上維尼奧拉的影響,一些小型的教堂,慢慢開始嘗試採用橢圓形平面的設計,例如:Francesco Capriani da Volterra的San Giacomo degli Incurabili,1590年,位於羅馬。



Giovan Battista Aleotti (1546-1636)的聖嘉祿·鮑榮茂堂(San Carlo Borromeo),位於費拉拉。



以及同樣這位建築師的Sanctuary of Celletta ,位於阿爾真塔(Argenta)。



拿坡里建築師Giuseppe Nuvolo (1570–1643) 的Church of Saint Charles at Arena。



大家也應該發現了,此時時序已然慢慢進入巴洛克時期,兩位最重要的巴洛克建築師也成功的為橢圓形建築做了最佳的範例。


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完成於1634年的四泉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精采絕倫的橢圓形平面,成為最高度羅馬巴洛克教堂的表現。



Gianlorenzo Bernini的聖安德烈(Sant'Andrea al Quirinale),完成於1658 年,也展現橢圓形平面的魅力,更特別的是其因應基地所採取的橫向軸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一百年前那個不同意橢圓形平面的耶穌會所委託的教堂,不同的時空因素同意了橢圓形的方案。



在兩位巴洛克大師的加持下,橢圓形平面成為巴洛克教堂的一種新的形態,天主教教會團體數量在此時也不斷增加,形成對於建築發展的熱情與蓬勃。位於羅馬人民廣場的兩座聖母堂,經常被稱為「雙子教堂」,其中一座為圓形,另一座則是橢圓形。由當時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委託的這兩座,雖然因為基地形狀而產生兩種圓的形態,但這也代表教會早已對於這種橢圓形型態的認可。



因此,在17世紀全盛的巴洛克年代,橢圓形在一種時代新思潮的鼓舞下蓬勃發展。這種巨大的能量,其實還伴隨著一個顛覆歷史的重大事件,那就是克卜勒(1571-1630)於1609年發布的橢圓形行星軌道理論,那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種種,同樣像是上帝給予人類的禮物,成就與助長了橢圓形教堂平面的擴展。



因此,橢圓形建築便成為嶄新的型態往北蔓延,18世紀,在義大利北部的維科福爾泰(Vicoforte),出現了至今最大的橢圓形屋頂的維科福爾泰大教堂(Basilica of Vicoforte),其巨大的橢圓形屋頂由建築師蓋洛(Francesco Gallo,1672-1750)於1732年完成。據說他還親自拆除該橢圓圓頂的鷹架,因為似乎大家都有所疑慮其安全。



義大利建築師Giovanni Battista Scapitta (1653-1715)同樣在義大利北部卡薩萊蒙費拉托 Casale Monferrato的Church of St. Catherine。



然後,這股能量更向阿爾卑斯山北側蔓延,就像將近兩百多年前反宗教改革的義大利巴洛克建築一樣。許多神聖羅馬帝國疆域的建築師,來到義大利,看到如此新穎的橢圓形建築,也紛紛帶回家鄉,仿效起來。


有些義大利橢圓形教堂並非採用橢圓形屋頂,而是採傳統斜屋頂,然而,德奧一帶這些新建的橢圓形教堂,則皆頂著成熟而優雅的橢圓形屋頂。下面是建成於1699年,位於薩爾茲堡的聖三一教堂。維也納建築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 (1656-1723)的作品,他同時也是維也納卡爾教堂的設計者。



同樣在薩爾茲堡的聖嘉耶當教堂(Kajetanerkirche),其橢圓長軸與Bernini的聖安德烈教堂一樣呈現橫向的樣貌。建築師為來自瑞士的Gaspare Giovanni Zuccalli (1637 -1717 ),完成於1700年。



維也納聖彼得教堂(Katholische Kirche St. Peter),由希爾德布蘭特 (Johann Lucas von Hildebrandt,1668-1745)設計,1722年完成。



位於維也納美景宮旁的慈幼會教堂(Salesian Church),建築師為Donato Felice d'Allio (1677-1761 ) 。



維也納卡爾教堂,應該是以上這些橢圓形教堂中,最為恢弘華麗的典範,完成的年代也是巴洛克尾聲的1737年,標記著橢圓形教堂兩百年風華的一個總結。



橢圓形的概念,伴隨矯飾主義,並由克卜勒加持,最後在天主教的認同後,在巴洛克時期綻放,儘管不能說是主流,但也帶來強大的視覺與空間的震撼。而1749年,就在巴洛克時代結束的前一年,教宗本篤十四世,將橢圓形競技場當做基督徒殉道的聖地,更加賦予巴洛克橢圓形建築一種悲壯與史詩般的隱喻,也更展現巴洛克建築藝術所散發的戲劇張力!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