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的南義大利建築風格
- morphmonlo
- 1月30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南義大利一般泛指羅馬以南,包含拿坡里、巴里、西西里島等的領域,而因為義大利半島南部地處地中海中央,正午強烈的太陽位在正上方,因此又有Mezzogiorno的稱呼。

長期因經濟狀況遠不及北義大利的情形,總是帶給人們一種較為貧窮的印象,其能見度也遠不及如米蘭、威尼斯等充滿繁華富裕景象的北義大利。
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的生活型態,加上封建制度的束縛,南義大利一直就以較為緩慢的步調在歷史中匍匐前行。照理說,南義大利位處地中海中心,應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商業或軍事的戰略地點,但何以其發展如此緩慢?或許就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造成許多政治實體爭相競奪此區域,在政權不斷的更迭過程中,造成發展的緩慢。

事實上,從西羅馬帝國覆滅以來,直到義大利於1871年統一之前,南義大利經過1300年的政權更迭,像是邊陲般的在數百年間,歷經眾多的政治實體及不同文化影響,慢慢形成屬於自己的建築文化特色—一種混搭的現象。

從日耳曼的奧多亞賽於476年終結西羅馬帝國後,再經歷東哥德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底王國、阿拉伯人、然後是來自諾曼地的諾曼人、以及利用與諾曼人聯姻後掌權的神聖羅馬帝國、接著因羅馬教宗對其忌憚而引入法國安茹王朝、最後是同屬西班牙的亞拉岡與波旁王朝,一共有10個政治體曾先後入主南義大利,為這個地區帶來豐富多元的文化面向,這與大概是歐洲在歷史中受到最多政治體統治的地區了。

也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沒有一個朝代是長治久安的持續掌權,所以南義大利以羅馬母文化,長期接受各種文化的洗禮,形成不斷疊加及融合的混搭。
位於斯蒂洛的天主教堂(Cattolica of Stilo),興建於9到10世紀,時值拜占庭帝國的統治,呈現典型的拜占庭建築樣式。

明顯作出混搭的建築始自諾曼人到來之後。大約比征服者威廉1066年入主英國的時間稍早,有一批同樣來自諾曼地、以鐵臂威廉(William Iron Arm,卒於1046年)為首的諾曼人來到南義大利。與征服者威廉不同的是,這批諾曼人是作為拜占庭雇傭兵抵抗穆斯林(也有作為倫巴底人的傭兵以對抗拜占庭),後來晉升統治者,成立普利亞伯國,接著以緩慢的腳步逐漸統治整個南義大利。然後與征服者威廉在英國以諾曼建築宏偉的形式做為統治象徵一樣,在南義大利的這批諾曼人也複製了這樣的做法。而這樣的建築形式,在南義大利稱為「阿普利亞羅馬式建築」(Romanico Pugliese)。

巴里(Bari)的聖尼古拉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Nicola),始建於諾曼人在南義大利剛站穩腳跟時的1087年,教堂內安葬聖人尼古拉(聖誕老公公)遺物,被公認是阿普利亞羅馬式建築的原型。西立面外觀上承襲自羅馬母文化的巴西利卡低高低三中殿的型態非常清晰,並由垂直壁柱將中央與兩側明顯區分,屋頂山牆邊緣則裝飾有倫巴底帶(Lombard band),正面兩側的雙塔(雖未完成)為諾曼人引進存在於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的典型諾曼風格。

翼殿沒有突出整個建築矩形平面的範圍,這也與法國傳統相近,且經常形成比中殿更為高聳的情形,整個後殿呈現一個巨大的量體,像是城堡般的存在。

特拉尼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Maria Santissima Assunta)及比通托大教堂(Concattedrale di Maria Assunta),均以聖尼古拉大教堂為藍本建造,在諾曼人統治的年代,展現其同時兼具羅馬、倫巴底及諾曼的風格。

西西里島巴勒摩的切法盧教堂(Cathedral of Cefalù),建於1131年,擁有雙塔與交叉連拱,典型的諾曼式建築。

而在採用外來形式的同時,南義大利的建築風格仍有取材自本土元素的情形。阿爾貝羅貝洛(Alberobello)的尖頂建築,是非常有名的觀光景點,其形態體現南義大利當地某些地區的特殊風格,有些人稱之為蘑菇屋,其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是農村的附屬小屋,用以存放農具等物品,後來才逐漸成為可供居住的小屋,並在阿爾貝羅貝洛等城鎮實現了以這種小屋聚集形成城市化的現象。

這種稱為特魯利(trulli)的小屋屋頂,是以當地的石灰岩版(稱為chiancarelle)以平置的方式鋪設,非像圓拱般的向心堆砌,且其間並未施以砂漿或泥漿黏著,屬於乾石建築,易於拆卸,因此又有為因應西班牙拿坡里總督檢查時得以迅速拆除,以躲避抽稅的說法。

而這唯有南義大利才擁有的建築型態,也被運用在該地區的大型建築物上,就是將這樣的圓型(或八角形或方形)的尖頂屋頂在屋脊方向上排列成串,造成一種連續的多尖頂形式,成為該區域獨一無二的特色。這樣的形態稱為尖頂串聯式教堂(chiese a sala con cupole in asse)。
比如特拉尼的聖方濟教堂(Church of Saint Francis),在屋頂軸線上頂了三個尖頂。

瓦倫扎諾的諸聖教堂(chiesa di Ognissanti),同樣有著三個尖頂。

摩爾費塔的聖柯拉多大教堂(chiesa di San Corrado),三個串連的尖頂採用與特魯利一樣的石灰岩版chiancarelle鋪設,除此之外,還擁有顯著的雙塔及城堡般的龐大量體。

巴列塔大教堂的五個串聯尖頂位於聖殿上方,特別的是,該聖殿是來自法國安茹王朝的統治者於14世紀時,擴建成哥德樣式,使得南義大利亦出現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哥德建築形式。

因此,不僅僅是外來文化的建築影響,自身的傳統形式也被運用在本土的建築樣式中。
而在15世紀後,大致是由西班牙(1443年的亞拉岡王國到1734年的波旁王朝)統治著南義大利這個區域,挾帶豐富的西班牙融合阿拉伯氣息的穆德哈爾(Mudéjar)風格,勢必要在南義大利尋找適合的舞台。

最重要的舞台位於萊切(Lecce),而幾個事件讓這個舞台揭開序幕。首先,1571年以西班牙、威尼斯為主的海軍,在勒班陀海戰一役,徹底瓦解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一直以來對於整個地中海的覬覦,在此威脅消散後,南義大利顯然有了穩定的基礎,開始推展巴洛可建築的風格。

然後在外患逐漸消弭後,商業的發展慢慢得到提升,與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商業交流讓萊切等城鎮獲得許多財富,加上天主教於1563年召開的特倫托會議(Council of Trent),針對馬丁路德發出對於天主教會的挑戰,所提出「反宗教改革」 (Counter-Reformation) 運動,對於建築設計及藝術繪畫等均有規範其指導原則,使之成為巴洛克建築及藝術的推手。

而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萊切位處的薩蘭托(Salento,南義大利鞋跟處一帶)即有非常適合雕刻的萊切石(pietra Lecce),這種石灰石質地柔軟,易於雕琢出細緻的細節,因此能符合巴洛克需呈現繁複雕刻的要求。當時的匠師使用前會浸泡牛奶,讓乳糖滲透到石材孔隙之間,形成石材的保護層,增加石材的耐久程度。

最後,在帕帕柯達主教(Luigi Pappacoda,1595-1670)的推動下,萊切的巴洛克藝術被深切期待並賦予到許多天主教教堂,鼓舞了像是弗朗西斯科·安東尼奧·津巴洛(Francesco Antonio Zimbalo ,1567-1631)及朱塞佩·津巴洛(Giuseppe Zimbalo ,1620-1710)父子檔建築師、及其學生朱塞佩·西諾(Giuseppe Cino,1645-1722 ) 等設計者的熱情,或許不是真正為了對抗宗教改革,但其璀璨繁複的雕刻的確帶給人們更加驚豔的印象。

萊切的聖十字教堂(basilica di Santa Croce),可以看出在西班牙一帶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銀匠風格(Plateresque),確實感染了南義大利的巴洛克品味。下圖左為聖十字教堂,右為西班牙塞維亞的聖特爾莫宮(Palacio de San Telmo),整體雕琢的型態非常相近。

聖十字教堂中央簷板下方有將土耳其俘虜刻畫成像是阿特拉斯(Altas)般地的雕刻。

從兩座建築物細節可以看出驚人的巴洛克雕刻密度。

萊切主教座堂(Cattedrale di Maria Santissima Assunta e Sant'Oronzo),在建築師朱塞佩·津巴洛的巧思下,北側面對廣場的立面,展現了不輸西側正立面的巴洛克風格。

耶穌會教堂(Chiesa Del Buon Consiglio),跟其他各地的耶穌會教堂一樣,很大一個程度移植了羅馬耶穌會教堂(Chiesa del Gesù)。

聖瑪竇教堂(Chiesa di San Matteo)是萊切唯一具有像是羅馬巴洛克建築大師博羅米尼四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曲面立面的作品,一樣是帕帕柯達主教於1667年奠基,委託的建築師是博羅米尼的侄子阿奇勒·拉杜奇·迪·薩羅 (Achille Larducci di Salò) ,於1700年完工。

塞萊斯定宮(Palazzo dei Celestini)是塞萊斯定修道院建築,其外觀與西班牙塞維亞市政廳(Ayuntamiento de Sevilla)的銀匠風格極為相像。

建築身為文化載體,可以在不同的時代展現不同的風格,因為地處地中海中心位置,南義大利成為眾多政治實體爭奪之所在,1300多年來在多達10個不同政權的輪轉下,吸納並體現出各式各樣的風格,並在融合諸多元素之餘,仍保有母文化的精髓,也進一部展現一些屬於自身文化的語彙,豐富而多元。
